第四百二十六章 变化(2/2)

示之外,更派了督标卫队亲兵每隔一段时间便扫街一次。将街面上衣裳破烂无所事事的青壮汉子抓住,然后扔进清军掌管的工程营进行强制劳动。

少了这些不安定因素,常州城内的治安环境不好才怪。

与此同时,那些招工的民壮手头有了粮食,尽管不多但在这等粮价腾贵之时倒能换几十个大子,手里有了钱常州城原本有些萧条的小市场又开始热闹起来。

只要肯替官府做工就能吃上两顿饱饭,而多出来的三斤米粮报酬就是纯赚,给家里留下一斤再加点野菜啥的家里老弱妇孺吃个七八分饱绰绰有余。

剩下来的一斤米粮无论是储存还是趁机高价卖掉,都可以让贫苦到了极点的家里松快松快。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城内的小市场繁华起来,官府能够收的税还有暗地里的收入又不小增加。

民众的死活官员们自然不会太过在意,可是手里能多捞点银钱的事儿他们却是格外敏感,只需稍微打听打听查探一下就能摸清其中缘由。

有了切切实实的好处摆在那儿,隶属于两江总督衙门的官员们心中怨气消了不少,做起事来也认真得力得多少了许多阳奉阴违的麻烦。

至于官员们哪来那么大怨气,还不是吴大总督做事太‘过分’,或者说掉钱眼去了,好好的百姓不搜刮专找他们这些官员下手。

自从六品官林某人的儿子胡乱插手截留城外工地粮草被抓,原本以为吴大总督会借此烧上一把火,六品官林某人和他那个傻货儿子这次讨不了好。

可没想到吴大总督倒是大发善心,要那小小六品官林某人拿三万两银子赎了他儿子的命。

当时常州官场还把这当笑话私下没少编排,可是等吴大总督又趁着错漏抓了几个官员和富贵人家子弟,二话没说要他们家人拿钱赎人,而且价钱还贵得惊人!

短短不足一月时间,吴大总督就通过如此‘下作’‘无赖’手段,竟搜刮白银达十万两之巨。一时弄得常州官场富贵人家人心惶惶,极力约束自家子弟奴仆,生怕不小心被想钱想疯了的总督大人惦记上。

当然,常州城里上流圈子都知道吴大总督为何如此,也理解他此时的困难和郁闷。可理解归理解,吴大总督要拿他们填补亏空却是不成,尽管之就是他们不厚道狠狠坑了吴大总督一把。

因此此事,常州城里某些官员还暗地里向朝廷参了吴大总督一本,可没想到吴大总督却是早有后手,还没等他们的弹劾奏章递到朝廷,他的自辩请罪奏折就已经放在皇帝御书房的案头上了。

吴大总督的身份地位不同以往,递来的奏折自然极受皇帝重视。奏折里也没说其它的,就是简单讲述了一下两江情况又叫了叫苦,而后很愤慨的表示自己初来乍到便被狠狠坑了一把的委屈。

之后又很隐晦的表明他知道朝廷的财政也不宽裕,所以上百万两银子的亏空他也没想从朝廷财政方面补回来,可这么大亏空要是不及时补充也会对之后的两江事务产生不利影响,所以他只得自己想办法解决。

接着,在奏折中他又将自己的所作所为全部写上,表示自己如此作为除了缓解巨大的财政压力之外,也是为了整顿两江官场秩序云云。

咸丰帝当上皇帝已由九年时间,对于这些地方事务上的门道虽不说门儿清,但也是心中了然得很。先不说吴可立功无数正是朝廷需要的良臣猛将,就冲这一点朝廷也不会太过为难刚刚接手两江政务的吴大总督,咸丰帝可还指望着吴大总督率军对付长毛呢。

就是吴可的做法虽然无赖了点,可能还会引起地方官员和乡绅的不满和反弹,但他的行事做派却是深得咸丰帝满意。

正如喔大总督所言朝廷财政窘迫,大清各地不是连绵战乱就是天灾**不断,到处都要银子到处都在向朝廷伸手,像吴大总督这般自己想办法解决麻烦的举动,那咸丰帝个朝廷大佬眼中那是越多越好,又哪会轻易责怪?

所以,常州官员暗地里递上去的奏折如泥牛入海再无信息传回,只得任由吴大总督变本加厉捞银子的行为,幸好这时吴大总督的惠民举措取得了不错效果,官员乡绅们也得了好处这才勉强平息了一场地不小风波……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