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湘军大好人(1/2)

湘军就是活雷锋!

要不是湘军在九江台闹腾得太厉害,一副没吞下九江直逼金陵的架势,太平军西路军主力不会牢牢钉在九江不走,而庐江守将胡以晃也不会带着本部人马赶去支援,自然也就没有吴可部浑水摸鱼的机会。

而太平军最会打仗的石达开,也被牵制在江西没法回头,给了张亮基和吴可宝贵的喘息之机。

不是吴可怕了石达开,而是石达开后世被吹得太过,就算吴可这样的历史小白也是时常熟悉。

对于这样号称太平军‘战神’的家伙,要说心中没点忌惮根本不可能。

就好象穿越到三国突然对上诸葛一般,除非拥有压倒性优势,否则心中一番忐忑绝对是免不了的。

可惜曾剃头被之前的胜利蒙蔽了双眼,结果却在九江湖口狠狠摔了一个大跟头,差点没把脖子给摔断……

话说1855年1月2日,太平军败了一阵后罗大纲率部渡江,退守湖口。

而这时,石达开已带领胡以晃等自安庆抵湖口,曾国藩也由田家镇进抵九江城外。双方主帅俱临赣北前线,战事逐渐由江北移向江南。

湖口位于鄱阳湖入长江口之东岸,依山傍水,形势险要。湖口之西对岸为梅家洲,再西五十里,即为古城九江。

此时石达开等鉴于湘军气势正盛,水师更占优势,便决定扼守要点,伺机退敌。具体部署是:石达开坐镇湖口;林启容仍率部守九江;罗大纲率部守梅家洲。

而为了集中力量进攻九江,湘军加紧从江北向南岸转移兵力。

1月6日,湖北提督塔齐布部从上游琵琶亭渡江,次日移驻九江南门外。

8日,新任湖北按察使胡林翼也率黔勇二千赶到,分扎要隘。

9日,罗泽南部从下游白水港渡江。

与此同时,曾国藩又调副将王国才所部三千余人为预备队。

这样一来,围攻九江的清军总兵力达到一万五千人。

8日夜,太平军用小船百余只,分十数起纵火下放,炮船随后,两岸出动千余人施放火箭火球,对湘军水师进行火攻。

九江北枕长江,东北有老鹳塘、白水港,西南有甘棠湖,西有龙开河,湖汊纵横,东南多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太平军守将林启容督军于四周严密设防,东南尤为坚固。

这还是托了吴可的福,当初九江在吴可部手中的时候,太平军大股人马不得寸进,小股人手进来了也是送死,所以九江防御体系一直非常完善,湖口作为沿江重要州县自然受到格外‘优待’。

结果就是等吴可部撤离九江没两天,九江便全部陷于敌手,当初设置在周围各县的防御工事全都完好无损的落入太平军手中。

结果,湘军便在这上头吃了不少苦头,暗地里没少骂吴可混蛋原九江知府蠢货,竟然给太平军留下这么完备的防御体系。

加之罗泽南的赞不绝口,曾剃头对吴可这位突然崛起的鄂省大佬十分感兴趣。

闲话不提,话说1月14日,湘军塔齐布、胡林翼率部进攻湖口西门,三战皆败死伤甚众,好好的感受了一番啥叫立体式防守。

18日,不甘心的湘军对湖口发起全面进攻,塔齐布部攻西门,胡林翼部攻南门,罗泽南部攻东门,王国才率兵七百由长江水路登岸攻九华门。

而太平军则是依靠严密的城防体系沉着应战,待塔齐布部进抵城西时,“众炮齐放,子若飞蝗”,湘军人马冒死进攻,并没有因为太平军的立体防御部署而稍有怯弱,“奈地险而路曲,难以仰攻”,终未得逞。

进攻其它各门之湘军,也“因城上枪炮木石交施,屡次抢登,不能得手”。于是,曾国藩轻取九江的计划没能得逞。

而就在湘军与太平军西路人马在江西纠缠不休之时,张亮基经襄阳赶赴庐州一面立衙一面准备对金陵进行围逼。

而吴可不愿意参加这样的冒险行动,带着手下小弟横扫庐州以北地区殴打小朋友去也。要不是有湘军这样的活雷锋帮忙牵制太平军好几万精锐,他哪有如此空闲的时间?

之后左宗棠无奈率五千大军试探性进逼金陵,结果战败而回损兵近千。

可就是如此,因为九江地区激烈的大战,吸引了太平军太多精力,导致金陵本部都没功夫趁胜追击将张亮基赶出庐州要地。

吴可也能横扫庐州以北地区之后,还能有功夫想着怎么治理淮北,还有施展之后一系列的手段。

当时吴可等人可是十分希望湘军能够坚持得更久一些,最好拿下九江威逼安庆跟金陵,如此他们的回旋余地更大能够施展的计划更多。

可惜……

另曾国藩攻九江不下,改取“舍坚而攻瑕”的方针,留塔齐布等部继续围攻九江,派胡林翼、罗泽南等率部进驻梅家洲南八里之盔山(今灰山),企图先取梅家洲,占领九江外围要点。

太平军不甘示弱,守将罗大纲在这里“立木城二座,高与城等,炮眼三层,周围密排;营外木桩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