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霍霍孔家(2/3)

常训练,对百姓秋毫无犯。

朱慈烺还是皇太子之时,因为大杀贪官污吏权贵而被百官逼宫,崇祯崇祯才和朱慈烺南下河南体察民情。

在前往洛阳的路上,他们遭遇刘国能打劫,朱慈烺收服刘国能,并派护国军将官和刘国能一起发展壮大这支队伍。

革里眼贺锦偷袭洛阳时,正是有刘国能的配合才最终偷袭成功,随后他们又攻破福王府击杀福王和小福王。

护国军进入洛阳之前,刘国能率领麾下人马溜之大吉,把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贺锦留在洛阳城,最后被朱慈烺灭掉,并顺势收服洛阳。

老福王被杀后,小福王本来已经逃走,为了不让福王继续霍霍洛阳百姓,朱慈烺让刘国能杀了小福王,导致福王一脉绝种。

总体来说,刘国能李万庆还是让朱慈烺比较满意的,他从未听说刘国能麾下大军霍霍百姓。

所以,只要收服李定国麾下几万人和高一功刘芳亮麾下一万多人即可,刘国能那里无需谈判,只需朱慈烺一道圣旨。

神武皇帝南下,肯定需要一段时间准备,一路上肯定不会风平浪静。

南方士绅豪强现在希望护国军南下平乱,但不希望神武皇帝南巡,他们担心神武皇帝在南方大开杀戒,说不定会让神武皇帝意外落水……

……

朱慈烺计划里,土地改革之后,大明开放海禁和收商税,科举改革,教育改革,紧随其后。

收回所有失地,推翻大部分现有体制,推进一系列改革,这是朱慈烺中兴大明的前提。

朱慈烺心里清楚,肯定又会遭到众多反对。

让他们觉得,自己和那些贱民成为了一样的种群,这是他们不能接受的。

尽管朱慈烺的这些改革,完全在挽救大厦将倾的明王朝。

但两百年来已经被惯坏了的这群既得利益者们,他们绝对无法接受。

朱慈烺不是崇祯,他绝对是一言九鼎,不接受也得接受。

士绅们坐享其成的好日子到头了,也该让这些人为这个国家付出这代价了。

山东土地改革,孔家这个巨型标靶果然被人毫不犹豫的给推了出来。

朱慈烺认为,读书人口中所谓的至圣先师,也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一切要看锦衣卫在这次的行动中能收获多少了。

只要是证据足够,万古明灯也可以被弃若敝履。

派锦衣卫去,朱慈烺知道江南士绅集团牵扯其中。

但并不清楚到底是谁、有多少人会被牵连进去。

对此一无所知的孔家人,并不知道,神武皇帝轻轻松松的订下了事关孔府兴衰的策略。

曲阜县衙二堂内,一身商贾装扮的锦衣卫李元芳,以知县故交的身份来到曲阜,与刚上任的知县张家玉商议如何霍霍孔家之事。

……

第二天张家玉换上青衣小帽,带着仆从或是街市闲逛,或是出城去往乡间,与种地的农夫闲谈,或者是带上食物帐篷登高望远,俨然一副不理俗事的模样。

他的这番举动被有心人看在眼中,最后得出了一个一致的结论:

“新来县尊看来是读书读坏了脑子,放着孔家这颗遮天大树不抱,硬是跟远在天边的朝廷站在一处,结果现在看到夺权无望,干脆破罐子破摔了。”

看这情形,这位是准备熬到任期后拍屁股走人,对于是否大权在握已经无欲无求了。

照此下去,吏部的考评肯定是拙劣,将来的前程也是堪忧,千辛万苦中试后弄到如此结局,实在是令人慨叹不已。

可张家玉确信,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皇帝肯定会对孔家下手,之所以现在没有动手,最大可能就是欠缺理由和时机罢了。

不过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对付这个屹立了一千多年的豪门大户,唯有动用厂卫这种带有毁灭性力量的机构才能完成。

自己需要的是立功,能让皇帝高看一眼,至于和谁合作,并不重要。

他心里早就清楚,别看孔家高高在上,千百年来就连历朝皇帝也不敢或者不能撼动它,并且也几乎没有帝王想去动它,但今上的作为却和历朝历代的君王截然不同。

张家玉知道,孔家不过是历朝历代帝王利用的工具和傀儡而已,他们需要孔家这尊神像的存在,然后会在背后通过孔家向世人传递自己的意志,以此来达到统治人心、江山永固的目的。

不过,神武皇帝像是要打破这个惯例,但不知道想用何种方式来取代孔家的影响。

不管了,只要能达成最初读书时的目标:位列朝堂,大权在握,安黎庶、扫不平,那便一定要站在能够帮助自己完成心愿的那一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