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狡猾的多铎(2/3)

附近一切情况尽在掌握,为了最后逃跑做好准备。

所以,当多尔衮靠近长城后,多铎却命令麾下大军停止前进,并在长城外十里安营扎寨,没有一定把握绝不涉险破官而入。

在安营扎寨的同时,豫亲王多铎又派人给阿哥多尔衮送去一份书信。

告诉十四阿哥,明军现在战力远超从前,并且火器火炮犀利,千万不要冒然发起进攻,不然肯定损兵折将,最好先看看岳托在关内情况如何。

多尔衮看罢小老弟的书信,他欣慰的哈哈大笑。

都以为多铎勇猛有余智谋不足,可从他提醒自己的书信内容可以看出,现在的多铎真的已经非常成熟了。

可惜老大阿济格不在了,不然他们亲兄弟三人足可和皇太极等人势均力敌,死胖子完蛋后,他们获得皇位可能性极大……

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乃是亲兄弟,他们的额娘被皇太极等人用计陪葬老汗,多尔衮三兄弟不可能死心塌地追随皇太极。

谨慎起见,多尔衮并没有命令麾下发起进攻,同样在关外悄悄安营扎寨,同时又派出十几支侦骑侦查各处长城明军情况。

他不相信岳托五万大军在关内如此安静,一旦攻破几座城池逼近明国京师,明国小皇帝必然会抽调宣府和蓟州兵马入卫勤王。

那时便是两白旗破关的最佳机会,他和多铎率领四万人马摧枯拉朽杀进明国关内,绝对把明国京畿搅个天翻地覆。

为了尽快得到岳托在关内的情况,多铎和多尔衮派出的侦骑在关外靠近长城附近四处活动,希望能抓个明军夜不收。

可明军夜不收在他们到来后全部撤入关内,都拿着千里镜站在长城最高处看着关外建奴活动。

洪武大帝把统治中原近百年的蒙古人驱出长城,元顺帝退出长城仍滞留于近塞地区屯上都,仍称元帝,史称北元。

此时其统治机构还完整存在,残余兵力号称百万,企图依靠这些力量整复故都。

而刚刚建立的明政权对北元的存在深感为患,于是从洪武二年至二十九年,朱元璋先后八次派大将率重兵征伐漠北。

燕王朱棣当了皇帝以后,从永乐八年到二十二年,先后五次亲率大军北征,并死在返回的路上。

在明军强大的武装攻击下,北元内部发生分裂,长期互相拼杀,几代元主及拥立的太子都被部下杀死,部众离散,连帝号纪年都被遗忘了。

经过长期的部落争战之后,蒙古形成瓦刺、鞑靼两大部落,瓦刺居西,称西蒙古,鞑靼居东,称东蒙古。

由于他们被驱回漠北之后仍然过着游牧生活,许多生活必须品仰给于塞内。

有的部落和明政府保持着互市贸易和朝贡隶属关系。有的则不满足于这种关系,常常利用他们擅长骑射的优势对内地侵扰。

明政府对蒙古人也采取又打又拉的所谓“以夷制夷“的政策,利用他们政治上的弱点促其内部分裂,支弱抑强。

忽而抑制鞑靼,安抚瓦刺,忽而又抑制瓦刺,安抚鞑靼。蒙古人则以明政府反复无常为借口兴师动武。

因此,北方的边患一直未除,明政府的防戍重点一直在北边。

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夺取皇位以后,更加重视北方的边防建设,修复了若干地段低矮简陋的边墙。

在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的万里防线上设立九座军镇,分地守御。

首先设立了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原太原总兵驻在偏关,三边制府总兵驻在固原,也称二镇。相继又设宁夏、甘肃、蓟州,合称九镇,又称九边。

蓟镇在沿边九镇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蓟镇之重,首先在于它的地理位置从东、西、北三个方面包围着京城。

号称京师西大门的居庸关距京城只有五十余公里,有京城铁门之称的古北口也只有百余公里,蓟镇有险,则京城震悚,蓟镇稳固则京城无虞。

特别是永乐初撤销塞外的大宁卫以后,更增加了蓟镇的防卫负担。

北方的军防重地大宁丢掉了,开平卫孤存塞外,无法拒守,宣德年间不得不移卫于独石口,原在大宁地区筑的城堡全部废弃。

这样一来,在辽东镇和宣府之间形成声援隔绝之势,京东、京北失去了大片缓冲地带,蒙古各部逼到近边,蓟镇所有关口都成了前沿。

蓟镇地区由塞外越边而入的河流甚多,形成关隘密集,在两千华里的防线上,大小隘口一百九十余处,重要的关隘也有四十余处。

历来兵家必争的险关要塞,至少有东部的山海关,中部的喜峰口、潘家口,西部的古北口、居庸关。

整个明朝二百多年,北边烽警年年皆有,尤其是北撤大宁弃开平,西弃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