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9章 诸亲(求双倍月票)(2/3)

不了。”

珠亮道:“江南富裕,士绅多,文气也足。”

富明咋舌道:“在京城的时候,就听说江南富裕,读书人多,还真是不一样,怪不得得了机会,京官子弟都要寄籍应试。”

张廷璐叔侄都是寄籍顺天府的。

还不知以后如何。

没有分卷之前,顺天府乡试比江南乡试好上榜。

不说别人,就说张英的三女婿,也是少年秀才,结果参加了四、五次乡试,都没有过。

不过也跟桐城所在省份有关,桐城地处江南,子弟要参加的是江南乡试。

江南乡试,解额说起来比顺天府解额多,有一百三十五名,只是这是两省的名额,江苏占七成,安徽占三成。

桐城隶属安徽省安庆府。

分卷以后,京城官员子弟应试的人数,是江南乡试官员子弟的数倍,可是录取名额比江南乡试的还少,难度一下子增大了。

小些的张家子弟,还能重新选择,在原籍考试。

可是张廷璐跟张若霖叔侄,已经在顺天府寄籍,就只能在顺天府应试了。

这叔侄的应试之路,应该没有张廷瓒跟张廷玉兄弟那样顺当。

时间不早,简单梳洗,换了衣裳,兄弟三人就又到了张家上房。

他们三个一个是未来姑爷,两个是亲家小辈,不算外客,张家上下就都全乎。

除了张英夫妇,如今在桐城的张家人还有三子张廷璐夫妇、四子廷夫妇、六子廷瓘夫妇、七子廷瑑、张四姑娘与如今住在娘家的三姐儿夫妇。

张家孙辈,只有长孙张若霖成家了,其他还有十来人,另有外孙、外孙女两人。

加起来二十多人,正房里满满当当的。

儿孙这里,除了几个年幼的,都随着张英陪客。

女眷那里,则是都环绕着姚夫人。

兄弟三个出京的时候,觉罗氏再三嘱咐,汉人规矩跟满洲不一样,在女眷面前要更有礼些。

眼下福松三个,就很是乖巧模样,并不往女眷那边张望。

倒是女眷这里,晓得这三个少年中,年岁最大,长得最好的就是四姑爷了。

几位嫂子就看着四姑娘笑。

四姑娘捏着帕子,脸色泛红。

等过了端午,她就要离家,随着三哥进京待嫁,没想到这个时候福松会来江南。

张三姐站在妹妹旁边,三十多岁,因为生活操劳,有些老相,跟妹妹像两辈人。

她长女已经是金钗之年。

看着眼前的几个少年,她也想到了女儿的亲事。

若是能嫁回娘家,那自然是最好的,可惜的是年岁没有合适的。

要么年岁大好几岁,要么年岁小一截。

到时候,只能在堂侄里找合适的人选。

至于其他老亲家,张三姐并不打算相看。

她吃够了苦头,不想让女儿重蹈覆辙。

张家兴旺在即,她娘家这一房也被族人称为“宰相房”。

她同辈的堂兄弟、从堂兄弟总共有八、九十人,总能找到合适的人选做亲家。

到了那个时候,要是女儿被轻慢,自己的父亲、兄弟就能为孩子撑腰,不用担心蒙上仗势欺人、插手姻亲家事的名声。

福松认了一圈人,对于大小舅子与连襟都看了一圈。

张四爷在其中,就比较突出了。

看着十分消瘦,二十好几的人,比正在抽条的富明强不到哪里去,神色也带了几分阴郁。

福松想起了张廷瓒的话,这位张四爷身体不好,没有行举业。

按理来说,书香门第,出了这样的子弟,多是负责奉养父母,料理产业之类的,偏偏张四爷的身体孱弱,不仅不能下场应试,也不能背负家族琐事,成为张家的富贵闲人。

张英夫妇还在,没有分家,等到张英夫妇去世,子一辈分家,张家小四房就要艰难了。

如今在老家料理家务的,是张三爷夫妇。

福松又留心下张六爷,张家庶子两人,一人夭折,一人就是他,不过也是姚夫人教养的,并无庶子的萎缩之气,瞧着比较开朗活泼。

等到认全了人,福松兄弟就随张英父子去了前屋,准备开席。

女眷跟孩子们留在正房。

到了前头,看着父兄跟福松与珠亮说话,张六爷就过来招呼富明说话。

张六爷道:“隆福寺的庙会还年年有么?有个叫王四面茶的摊子,不知道还出来不出来,他们家的面茶芝麻酱给两层,还不糊嘴。”

他是在京城出生,京城长大,十来岁才回老家读书,提及京城满是怀念。

对了,必须要进京应乡试的倒霉蛋也包括他一个。

富明点头道:“还好,王四面茶摊子也年年出来,就是换人了,麻酱调的不如原来好,还是两层,可是加起来比旁人家一层多不了多少。”

张六爷带了遗憾,道:“那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