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南北分卷(1/4)

“是岁天下口六千六百五十九万八千三百三十七人,田亩四百五十二万七千六百三十二顷余七十二亩六分,税粮三千二百万石。”

“金一万九千六百二十两,银一百四十八万七千余两,铜二百八十七万六千贯。”

“杂项、商税、矿课、盐引、茶引折色二百二十五万四千余贯,还有铁、铅、丝、绢、绸、缎、布、棉等各项折色九十四万六千余贯。”

“是岁入粮三千二百万石,其它各类折色岁入七百七十七万七千二百余贯。”

爆竹声中一岁除,伴随着奉天殿内,身穿朝服的户部尚书郁新汇报完结果,整个庙堂上身穿朝服的群臣面面相觑。

正旦大朝会,作为新年的第一场朝会,所有人穿上了朝服,而作为君王的朱棣与作为储君的朱高煦也分别穿上了冕服。

相较于这对父子的淡定,群臣们诧异的看着郁新,因为正旦朝会往往只是贺礼类的朝会,基本不会奏事。

户部的文册,理应在去岁年末交给皇帝才是,可如今却拖到了新年第一天。

况且,今年的文册上少了六军都督府的军屯籽粮,以及马匹、草束等各类东西,难不成是皇帝要更改旧制?

群臣持着笏板遐想,同时穿着冕服,拿着玉圭的朱高煦也站在高台之上,朱棣之下对群臣开口:

“即日起,户部与六军都督府各自管理钱粮。”

“臣领教令……”

当朱高煦宣布新政,群臣纷纷露出果然的表情,同时也不免关注起了去年大明的情况。

若说增长,其中增长最甚的无疑是人口和耕地情况。

洪武三十三年的数据大多是抄旧,因此永乐元年的情况才能表达出大明在过去几年的变化。

相较于洪武三十年抄旧的六千余五十万口人,经历战争过后大明人口反倒井喷式的增长到了六千六百五十九万的数目,一口气增加六百零九万人。

此外,相较于洪武三十年抄旧的三百八十七万顷,去岁大明田亩数量为四百五十二万顷,一口气增长六十五万顷。

以上这些为何增长,群臣都十分清楚。

清理建文佞臣得到了不少隐匿的人口和田亩,税务司对山东、江东的清查,以及东北的开发又得到不少人口耕地,如此才形成了眼下的数额。

“臣左军都督府右都督张玉有六军都督府事务启奏!”

身穿朝服的张玉站出来作揖,将群臣们从遐想中唤醒。

“奏!”

朱棣威严开口,张玉闻言也躬身作揖,而后开口道:

“六军都督府去岁有屯田子粒二千余四十万石。军马五万九千六百七十二匹,乘马二十万四千三百匹整,草束三千六百四十七万余束。”

“岁支军粮二千七百万石,军饷二百三十万九千四百贯,草束殆尽。”

“今岁需朝廷调拨粮食六百六十万石,军饷二百三十万九千四百贯,另需发徭役割草束三千万束,需朝廷拨豆料二百万石。”

“准奏!”对于六军都督府的需求,朱棣不假思索的就选择了同意。

不过如此一来,也让正旦朝会成为了去岁的年末总结大会。

户部尚书郁新走出一步作揖:“去岁百官及地方岁支一千九百四十七万六千余石,存一千二百五十余万石。”

“今岁朝廷营造北京、补贴辽东、疏通河道、修建黄河上游束水闸及吴淞二江,下西洋需支三百万贯,粮九百万石……”

“算上积存的府库仓粮,可调用钱七百二十三万贯,粮三千七百二十万石。”

郁新把大明朝的底子说了个大概,不过由于去年没有蠲免天下过半,赋税正常,因此去年积存钱粮各二百余万。

算上老朱的积存,大明朝的底子还很厚。

这笔钱粮就算丢到明末,那都足够崇祯十七年的崇祯支付完天下积欠军饷、俸禄,可见朱元璋积存之厚。

“去岁,为过去四载唯一积存,臣为陛下贺……”

“为陛下贺——”

郁新说罢,群臣纷纷躬身唱礼,朱棣也自满了起来。

“可还有事物启奏?”

朱棣想要结束早朝,毕竟今日的大朝会只是他和朱高煦为户部与六军都督府新计算方式站台罢了,如今戏唱完了,也该散场了。

“陛下,臣礼部尚书李至刚有事起奏!”

李至刚站了出来,不过他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庙堂之上的大部分人。

“准奏。”朱棣略皱眉头,随后便见李至刚作揖道:

“陛下,朝廷自洪武三十年丁丑科后,已经四载未办科举,如今为第五载。”

“臣请陛下定下明岁科举,以此安天下人心……”

李至刚说罢,朱棣也皱了皱眉,因为他昨日才与朱高煦讨论过这件事。

昨日朱高煦就说过,今日群臣一定会请朝廷举办科举,如今看来他预料不错。

至于科举一事,他与朱高煦仔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