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瑞雪兆丰年(1/4)

杨展的到来,让朱高煦渡海的计划可操作性大大增加。

南军水师的情报已经彻底暴露,即便战前再怎么造船,也难以用数量来压垮渤海的海军。

为此,朱高煦在金州足足逗留了半个月。

王元将带来的泥模全部用来锻炮,并且还在加紧制作海军舰炮和攻城炮、岸防炮的泥模。

时间已经彻底敲定,明年开春前后,只要李景隆调兵北上,朱高煦就会立即调女真八卫和神机营抵达金州,等待登莱海战彻底结束后渡海。

算上骑兵,他只需要两个月就能全体渡海,这是朱高煦根据老朱派马云、叶旺登陆金州所用船只、时间推算出来的具体时间,只要不遭遇风暴,三万九千人就能在两个月内渡海成功。

忙碌了金州的事情,他赶在大雪前率领骑兵返回了广宁,准备随时支援北平和辽南。

也在他忙碌的间隙,身在北平的朱棣在王义统帅五万兵马抵达北平后,着手对北平的十六万兵马进行了一次整编。

他设立中、左、右、前、后五军,其中中军由张玉担任主将,郑亨、何寿为副将。

左军由朱能担任主将,朱荣、李浚为副将。

右军由李彬担任主将,徐理、孟善为副将。

前军由徐忠担任主将,陈文、吴达为副将。

后军由王义担任主将,房宽、陈昶为副将。

其中,后军主将王义、房宽、陈昶三人为渤海将领。

很显然,这支以燕军将领为主体,以渤海为补充的正规组编军队,较之突袭真定前后的燕军来说,可以说是大大强化了。

这样的强化不仅存在燕军,渤海军那边朱高煦也没有闲着。

女真八卫经过补充,重新恢复到了两万四千人,神机营也回到了九千人,骑兵则是经过整编后达到六千二百人,金州的渤海海军则是在杨展的节制训练中,渐渐增加到了五千人。

除此之外,大宁、辽东、渤海三地备边的守军还有三万七千人。

不算王义所部五万人,朱高煦手中可动用的兵马数量依旧八万一千二百人。

可机动的兵马数量是四万四千二百人,其中五千是海军,能南下渡海作战的是三万九千二百人。

渤海军的兵力不可避免的扩充到了十三万人,这与朱高煦原先所想的十万人差距很大,支出更大。

不过只要拿下了登、莱,大部分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朱棣与朱高煦在等待机会,而南军则是在李景隆的整训下,开始一点点的恢复真定之败前的意气风发,同时南方各都司兵马也开始聚集。

赶在下雪前,李景隆初步完成南边的防御工事。

他依托拒马河、白洋淀、五宫淀、三角淀、卫河来构筑了第一重防御工事。

在这层工事下,燕军由北南下的道路尽数被限制住,若要强攻也只有白沟河、雄县两处可以进攻。

朱棣裹挟了雄县和莫州的百姓北上,只留下了两座低矮的空城给南军,因为城墙的问题,朱棣并不准备守住这两处地方,而是放给了李景隆。

李景隆也清楚朱棣的意图,不过他还是接过了这两处地方,并加固了当地城墙,重新修建了月漾桥等重要的桥梁,让这些桥梁可以应对十数万大军北上。

时间在一点点拖着,但眼下却无人关注大明,只因大明的四周各国几乎都在遭遇动荡。

朝鲜陷入王子内乱,安南面临权臣夺位,乌斯藏与世无争,北元汗位易主,好不容易回到忽必烈这一系的汗位,再度被阿里不哥系夺走,坤帖木儿被立为蒙古汗王。

为了稳固政权,坤帖木儿还专门托人走杭爱山南下肃州,写信给朱允炆交好。

朱允炆自然求之不得,想也没想就接受了坤帖木儿的示好。

西边,别失八里的黑的儿火者汗在征战中去世,他的儿子沙迷查干嗣位,但国政掌握在杜格拉特埃米尔忽歹达手中,沙迷查干是个锐意进取的人,十分不满北方的瓦剌和西边的帖木儿。

因此在上位后,他立马给大明写了国书,内容无非就是表达东察合台汗国对大明的尊敬,但意图则是希望日后大明可以帮助他收复中亚的失地,击败帖木儿。

沙迷查干的上位,让大明朝廷总算从当年朱高煦所说的帖木儿东侵一事走出,更多的甘凉兵力被抽调北平。

在这样的局面下,唯有西南的麓川依旧在跳梁,而无法诛灭它的原因,也不过是因为一些人的从中阻挠。

“哼!”

当冷哼声在陇川城内响起,坐镇此处的沐春正在阅览手中的书信,一旁的顾成、何福等人则是等待他开口。

“和之前一样,傅正几人又以雨水过大来迟缓军粮押运。”

沐春脸色不好看,毕竟在他看来,刀干孟不过是一个跳梁小丑,几个月就能平定的货色。

可眼下,这场战事整整拖了快一年半,其中虽然有刀干孟投降后重新叛乱的原因,但更多的原因是后方粮草押运不力,前方兵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