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十九章 御厨世家(2/3)

,调理不当,拉肚子了。

最后转成了痢疾。

说白了吧,这位老太后没死在政敌手里,没死在太平天国手里,却死在了自己的嘴上。

结果树倒猢狲散,原本的美差竟成了残席。

寿膳房一解散,谁也没躲过去,张家的祖父和民间招揽的高手就一起出了宫,散去各自谋生。

不过虽然丢了饭碗,可好就好在这时候张家祖父已经靠着西太后有了底子,又有了名气,有不少王公贵族慕名招揽,要他进府做厨师。

而张家祖父也很精明,他不肯一棵树吊死,宣称只做千元以上一席的“外烩”,只接受临时聘请。

这样反倒更受人追捧,那是日进斗金啊。

最后张老爷子又把儿子张治给教会了,自己也就住着大宅子,舒舒服服当上老太爷了。

而当时的金鱼胡同的那桐和秦老胡同的增崇,这两位内务府的大财主就是张家最主要的主顾。

《那桐日记》里就有这么一句话,“今天晚上吃张治”。

这一般人绝弄不明白,其实那意思就是请“张大勺”的父亲进府做“外烩”包席。

如果看看前门每天卖一百个白水羊头的“羊头马”,只靠小吃的手艺就能住大宅子,养活仨媳妇,一大家子人。

也就可想而知,张家的日子过得有多么滋润了。

所以实际上,不夸张的说,“张大勺”一落生,也是在一座三进带跨院的大宅子中。

作为张家唯一的独子,在幼年时期,他的玩具中,也不乏小金锭和翡翠琢成的小壶。

而且别看他过得一点不比世家少爷差,但却没有世家少爷身上的臭毛病。

因为张家是手艺人,“张大勺”的父亲打小就让他跟着自己学厨,绝不养少爷胚子。

偏偏“张大勺”还有这方面天赋,一看就通,爱吃爱做,满京城的找好吃的好喝的。

小小年纪就懂得把番菜的方法与之结合,创造出“面包鸡”、“法令大虾”这样的时髦新菜。

这既让张治自豪,也让张家的“外烩”包席更出名了。

哪当老子的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他琢磨着自己儿子,大约是一辈子都不会受穷的。

只可惜啊,不读书的手艺人见识终归有限。

张家人的心思都在灶头上,认识不到比家更大的还有国,每个人总要受到时局的影响。

他们当时可不明白,仅靠手艺立世,是创造不出一个安乐窝来的。

而关键时候,走运和背运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就因为不明理,兴许犯一个糊涂,就会追悔莫及。

或许是中了一种因果魔咒,注定了从哪儿拿来的东西,就要还回哪儿去。

张家父子的命运终究因宣统这位逊帝再次发生了转折。

1932年,溥仪上了长春,就打算在长春成立伪满洲国。

因为不满意东北的厨子,带去的人手又不够,他就派手下去寻访旧人。

手下们来到京城呢,就挨个打听旧时养心殿御膳房的老人在哪儿,希望他们能过去帮忙。

没想到大家都嫌弃路远,也烦日本人,谁都不爱去。

而以实际情况来讲,也实在没几个人走得脱。

因为御厨啊,这招牌就值钱。

像“抓炒王”王玉山为代表的老御膳房的人,当时在北海五龙亭东边已经办起了“仿膳茶庄”,买卖红火得很。

其他的人也多数在京城的大饭庄子里找到了事由,人家有必要去吗?

结果这帮手下是四处碰壁。

这样找来找去,最后他们把主要目标就盯在张家父子身上了。

因为一,虽然慈禧在老百姓口中没什么好名声,可她对张家父子却是“贵人”。

张家人自打出了宫,一直念着老太后的好儿,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儿。

其二呢,张家人不但手艺好,还有心病。

张家父子确实是真本事,在大内御厨里无出其二,不但精而且全。

有了他们,那就等于御膳房的活计都拿得起来了,他们都会啊。

可也正因为这个,他们总觉得自家几代人下来,最好的也就混了个掌案,实在是不公平。

为此实在气不平,人前人后提起宫里,总要抱怨几句。

甚至为此与其他的御厨也相当疏远,素无来往。

其三呢,张家父子是少数没固定的差事的主儿。

他们不比其他的厨师,活得特别自由。业务主要就在各大府门里。

只要没应活儿,想走就能走,无牵无挂。

所以这些就成了他们最招灾惹祸的地方啦。

溥仪的人找上门去,先拿西太后的“恩义”说事。

跟着又许以御膳房膳正的官位,最后还当场码上了黄金百两当定金,说只要干满两年就放他们回来。

这样,张治被小恩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