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空前大战(1/4)

“杀!杀!杀!”

训练场上热火朝天,一队身穿老百姓服饰的士兵正端着刺刀连续来了三记凶猛地突刺。其实他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士兵,而是接受军事训练的民兵。当然,在抗日战场上,不管是军人,还是民兵,都是保家卫国的战士。

场上这些人都是由各村百姓精心挑选出来的,富有正义感和牺牲精神、勇猛顽强,并且在本村颇有威望的年轻人。他们将在这里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其中包括各种实战演习和战争体验,考核通过之后才能回原村担任民兵连或者指导员。

根据38年拟定的“一万个民兵连”计划,这已经是第三十六期了。加上各根据地和军分区培训的,受训的总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万人。据八路军总部方面统计,加上最近一批,至少在五万人以上。

“司令员!”

“哦,是老程啊!”

郑卫国正看得入神,程政委突然走了过来,朝训练场上看了看,欣慰地说:“司令员,这一批小伙子的基础很好啊,习能力也很强。”

这一批员的化程度较之以前已经有了明显提高,识字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大部分人都有高小以上化。而且在培训前就在村民兵连或者县、区的】∑】∑】∑】∑,◎.♂.ne⊙t短期培训班训练过,已经有一定的军事素养了。说句不自夸的话,随便拉出去一个都能在国军里面当个班。

“嗯,确实不错!”郑卫国笑着点了点头。说:“这都是你和杨教授的功劳啊!”

程政委忙摆手道:“哎,我没帮上什么忙,杨教授的功劳倒是真的!”

抗战初期,由于日军多次扫荡和围攻,后来更是进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致使根据地大部分校停课。

杨教授毕竟是知识分子出身,对于教育极为重视。在恢复根据地建设的会议上就提出,要在根据地各县每两个行政村设置一所初级小(小一到三年级),每区成立一所高级小(四到六年级),争取让大部分儿童都能入习。

这一计划得到了郑卫国的大力支持。不过敌后办是很困难的。不仅要防止敌人破坏。还需要大量的经费。在部队急需向苏联购卖武器的情况下,郑卫国下令开源节流,愣是从不宽裕的口袋里挤出了两百万大洋的教育特别费。

到41年春,根据地五十余县共恢复和新办初级小8745所。高级小859所。初中17所。高中5所,另外还有2所职业技术校,入青少年达到967582人。有22个县的青少年入率达到99%(绝大部分都只念了一个初小)以上。除了普通的校教育以外,根据地还开展了广泛的社会教育。

在抗战前,冀中根据地90%的农民都是盲(其实这个识字率在当时已经算非常好的了)。为了提高军民的化水平,冀中行署于1938年冬开展了“冬运动”,39年的规模更大,各地普通开办民众校和识字班,动员男女青壮年入校习。据深县等44个县统计,各县共开办民众校1504所,识字班9745所,员总数超过20万人。

1939年10月,冀中行政公署在各县教育科联席会议上,再次发出开展冬运动的号召,要求结合冬开展抗战教育和扫除盲。为此,各县专门成了冬委员会。行署专门编印了《大众千字》和《民众校战时问题讲授提纲》。

在行署的组织和发动下,人民群众的习热情被彻底激发出来。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父亲和儿子、妻子和丈夫、嫂子和小姑并肩上阵、竞赛习,争到“习英雄”和“化战士”的场面。

至于部队的化教育就抓得更严了。各连队都有化教员,战士们都是一手拿枪,一手拿着识字课本。边战斗边习是抗战军民的真实生活写照。正是这种习浪潮才让根据地军民的化水平快速提高,为反“扫荡”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次招收员的精神面貌就可以看出,根据地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景象。

郑卫国和程政委站在训练场边看了一会儿。程政委突然低声道:“司令员,延安传来消息,苏联和日本可能要议和。”

“嗯,我早就看出来了!”郑卫国微微点了点头。

程政委也跟着默默地点了点头,暗叹一声,说:“唉,要是再给我们一年的发展时间该多好啊!”在他这样坚定的布尔什维克心里一直把解放全人类作为最崇高的理想,把苏联当成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而现在作为g主义运动的领袖苏联竟然要跟最大的敌人之一日本法西斯媾和,心里的难受和迷茫是可想而知的。

公平地说,在抗战初期苏联对中国的帮助是很大的,也是唯一一个愿意帮助中国的国家。特别是苏联志愿援华航空队,他们没有领中国政府的薪水,却在为中国人民流血牺牲,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管中俄之间的恩冤如何,这些曾在中国的蓝天上与日寇搏斗的英雄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苏联援华并不是什么国际主义精神,而是实打实地为了苏联的国家利益。援助中国有利于减轻日本对苏联的威胁,就这么简单。

1941年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